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向来以和为贵,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传递的是友好与文明,而非战火硝烟,沿途未占他国一寸土地。这种和平、友善、无私的精神,与雷锋精神中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内核一脉相承。在当代,农商人传承雷锋精神,正以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与力量。
雷锋精神是一颗信念的火种,点燃农商人服务“三农”的热忱。农商银行起源于信用合作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就像雷锋坚定地践行共产主义信仰一样,农商人坚定着服务“三农”的信念。在偏远的乡村,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农商人从未退缩。为了给农户办理一笔贷款,帮助他们购买农资、扩大生产,常常需要翻山越岭,并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门调查、收集资料、评估信用,但看着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家乡建设地越来越好,一代代的农商人拎着挎包走得更加坚定。
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鲜明特征,也是农商人的工作底色。春耕时节,为了让农民及时拿到投入资金;秋收之际,为了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的资金回笼问题,农商人加班加点整理材料。鸭子口乡种植栀果的王大叔,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家里数百棵树苗受损严重。在他发愁之际,长阳农商银行鸭子口支行行长张磊主动帮忙联系农业专家提供补救方案,同时积极向上申请专项贷款,帮助王大叔渡过难关。他牺牲自己的周末时间,奔波于各个单位之间,协调资源,却从未索取任何回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农商人成为农民心中的“贴心人”。
雷锋的“钉子”精神,在农商人身上体现为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到如今的电商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农商人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为了支持农村绿色产业发展,设计“民宿贷”“高山蔬菜贷”等信贷产品,客户经理上门即可现场为农户发放贷款,更好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
在新时代,农商人传承雷锋精神,也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郑和下西洋传播友好一样,农商人在与农民的交往中,传递着诚信、友善和互助。在未来的发展中,农商人将继续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扎根农村大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雷锋精神在农商之途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马婷婷 供稿)